快过年啦!买新衣服之前,先来看看这本书
发布时间:2025-01-22 05:11 浏览量:3
春节就要到了,你买新衣服了吗?
在穿衣打扮上,也许你乐于追逐最新鲜的时尚潮流,也许你有自己偏爱的风格,也许你并不关注什么最流行,但走进商场,总会发现今年某种款式的衣服格外多。
打开社交媒体,“多巴胺”“美拉德风”等穿搭关键词争先恐后地刷屏;去年的巴黎奥运会,许多时尚品牌赞助,在赛场上留下自家的经典元素。
路易威登为巴黎奥运会设计志愿者服装
时尚,早已成为我们文化与生活中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我们每天所穿的衣服,其实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能用最直观的方式,向外界展现我们的品位、态度、价值观。
某个领域的着装风尚或规范,则强调着这个集体的共同特质。不少活动或工作场所通过dresscode(着装要求)来彰显格调,或传达对参与者行为的隐性规束。潘通每年发布年度代表色,通过引领设计潮流,向大众传达他们的价值观。
在《时尚、文化与身份认同》一书中,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社会学系教授弗雷德·戴维斯指出时尚作为一种社会语言的基础:“服装的款式,以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影响它们的时尚构成了近似于编码的东西。”
从本质上来说,我们的服装表达主要基于某种想象中的共识,它让我们确信我们所穿的服装在我们自己和他人身上都唤起了相同的形象和联想。
因此,时尚作为一种集体性的表达,和人们对自己社会身份的认识紧密相关。当人们在性别、年龄、阶层等方面对身份的定位与诉求产生矛盾,时尚也同样会反映出这种变动的张力。
那么,从时尚这门语言中,我们能翻译出怎样的社会变化呢?
男性与女性,该穿成什么样?
在人们的普遍印象中,男装与女装间的界限是一目了然的,社会文化也常将对两性不同的气质期望融入到各自的服装设计中,许多服装元素似乎都带有性别印记。
在西方,男女装之间的差异始于18世纪,并于19世纪达到顶峰。这与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与结构转型紧密相关。
过去,贵族和上层资产阶级男女都会在服装中使用大量华丽的面料和装饰。直到工业革命,富裕的制造业阶层兴起,男性彰显财富不再需要依赖衣着这一外在方式。由于民主政体发展,勤奋、节俭成为主流美德,男性担任着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因此男装就成为了主要的视觉媒介,用以标榜对“腐朽”贵族优雅、闲适的风格的拒斥。
与此同时,同阶层的女性由于没有工作,社会角色并未发生变化,服装风格也就延续了过去精致的规范。男性有头衔或职位,而女性的社会地位只能通过购买服装等消费活动来体现。由于男性服装受到社会价值观的限制,而女性则可以通过服装体面而巧妙地表明家庭的地位,这就使得女性的着装愈发具有象征意义。
不过,男女装并不总是泾渭分明。在每个时代,两种性别都存在着想要模仿另一性别着装的欲望。相较而言,女装总是能更加开放地融入代表男性气质的元素,从19世纪的礼帽、马甲、马裤、粗布花呢,到现代的短发、西裤、牛仔裤,等等。
而男装受性别界限的约束则更强,很难像女装那样发生真正的变革,仅仅限于更鲜艳的颜色、服装上的图案、更柔软的面料等谨慎的变化。这也说明了社会对于男性气质的“女性化”总是更为警惕。
上个世纪以来,女性越来越多地参与社会劳动,并且要求社会地位的提升,她们的诉求与现存的服饰规范产生了极大矛盾,女装时尚的变革也由此兴起。
在20世纪70年代,因为当时有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求职于商业和其他专业工作领域,一种被称为“成功着装”的女性穿衣方式开始流行起来。这种风格说起来其实十分简单,即参照一般的男性形象打造工作中的女人形象——以西装外套和塑身的过膝裙子为标志。
✦ ✦✦ ✦✦ ✦✦ ✦
我们为什么要把自己重塑成男性的形象,以确保那些本就应该属于我们的工作权利?✦ ✦ ✦ ✦ ✦ ✦ ✦ ✦
对于那些在以往男性垄断的领域中寻求平等的女性,她们不得不用向男性靠拢的服装来传达这种印象:因为她们现在穿得就像男性同行一样,所以在工作中她们与男性也理应平等。但另一方面,由于她们本人,或设计师所代表的社会观念对于性别气质失衡的警惕仍然显著,职业女装中保留了一些女性化元素,如丝绸衬衫、柔软的领结、耳环、手袋等。
性别诉求的不对称性影响了着装规范的演变发展。但跨性别着装的努力显然尚未成功,传统文化话语依然会用男性气质代表工作领域,而用女性气质代表其他不那么重要的领域。
小黑裙与牛仔裤:低调还是炫耀?
社会地位矛盾是西方服饰中最为突出和持久的矛盾。虽然昂贵的服装能够彰显一定的社会资本,但实际上,服装的奢华程度与它所暗示的社会地位之间并不总是成正比。很多时候,谦逊低调的着装反而被视为社会地位优越的真实标志,而穿着上的炫耀则被认为是暴发户的象征。
用来代表高地位的服装规范总是在炫耀与低调之间不停寻找平衡。香奈儿著名的“小黑裙”就是一个有趣的例子,它代表了一种表面上通过着装表示贫困,实则暗示社会优越感的风格。有位时尚作家称它是“斥巨资才能体验的简约着装”,也有人称之为“高价穷”“奢华穷”。
而在时尚历史上,可能没有哪种服装比牛仔裤更充分地表达了身份地位的矛盾与歧义。
牛仔裤起初是为淘金者、码头工人等户外劳动者生产的服装,在20世纪60年代末,蓝色牛仔裤惊人地跨越了几乎所有阶层、性别、年龄、地区和民族的界限,成为直到今天仍被广泛穿着的服装。
如今的牛仔裤,已从完全与艰苦工作相关的服装,转变为一种具备诸多休闲象征属性的服装:轻松、舒适、社交与户外。
牛仔裤的起源与工人、体力劳动和美国西部长期关联,因此它最初的魅力来自于民主、独立、平等、博爱的民主主义情绪。它形成了一种与阶级区分、精英主义和势利主义相抗衡的时尚象征情结。
同时,牛仔裤制造商会开展了大规模的销售和公关活动,将牛仔裤与劳作的印象解绑,让消费者相信它的面料适合于所有人和所有场合。
然而,在牛仔裤进入大众市场之后,适用于所有时尚商品的品味、等级划分也同样被用于这件最初标榜民主精神的服装上。模仿磨损的水洗、做旧牛仔裤一经出现,很快比崭新的牛仔裤更受青睐。就像小黑裙一样,想要看起来“真的贫穷”,往往需要花费更多。
服装风格所强调的“意义”会因为穿戴者的身份、地点、场合、同伴,甚至某一瞬间的情绪而迥然有别。
着装到底表达了什么?
文化差异、地区主义、性别不平等、身份认同……这些问题如何影响了时尚的发展,又如何依附于时尚进行表达?
人们在外表上做出的改变如何反映了他们不断变化的、充满张力的现实生活?
《时尚、文化与身份认同》一书将为你解读时尚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力量。读完它,再看看你的衣柜,你就能看懂我们用衣服做了什么,以及它们能对我们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