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电商女装“退货率”创新高,行业陷困境
发布时间:2024-11-15 02:08 浏览量:3
双 11 期间,女装退货率达到历史最高峰,消费者对女装商家强烈不满。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抱怨 “不会做女装就别做!”,他们认为当前女装行业货不对板问题严重。有消费者吐槽双 11 购买多件衣服却无一件能留,甚至有人表示对网购 “祛魅” 了。这种情况并非今年独有,多位电商女装从业者称,女装退货率走高从去年就已开始,今年更甚。
在小红书上,“女装退货率为什么这么高” 话题浏览量超 5000 万,消费者分享了退货原因。货不对板是首要因素,比如一位消费者称 618 买的衣服 10 件退了 9 件,不仅浪费时间,还影响心情,现在更倾向于线下试穿购买。此外,预售期长也让消费者不满,冬季衣服单价高,但有的衣服 10 月底拍下要 11 月底才发货,消费者不愿等待。而且,模特图重氛围感而轻细节、同质化严重,让消费者难以分辨实物情况,也导致购买欲降低。
在从业者看来,退货率高只是表象,背后是平台机制、消费环境、低价竞争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抖音 “七叔女装供应链” 负责人表示,兴趣电商平台通过内容促成购买,消费者非刚需购买,冷静后退货是常情。同时,抖音的比价系统引发低价竞争,卖家为保利润提供低成本产品,导致质量下滑。例如,同一位主播去年秋季长袖成本 70 - 90 元,今年降到 60 元,面料和加工工艺变差。而且,比价系统只看图片,不考虑做工和面料好坏。
主做 1688、淘宝的商家陈平指出,部分商家为避免库存压力选择预售。高退货率下,若提供现货易积压库存、资金无法变现,所以商家选择如 15 天后发货的预售方式,让冲动下单的消费者在发货前退货以减少库存成本。但也有不良商家利用退货率,少备货,损害消费者体验。
目前电商女装退货率已达从业以来最高值。淘宝某品牌创始人张可称,其店铺退货率从前年开始上升,从过去 20% 涨到现在日常 70%,去年冬季爆款退货率达 80%,行业退货率有的甚至达 80% - 90%。“七叔女装供应链” 负责人表示,去年发货后退货退款比例约 60%,今年升至 75% - 80%,有的客户退货率高达 80%,即便年 GMV 上亿的客户,退货后净 GMV 仅 2000 多万,在小红书和微信视频号部分客户退货率也达 50% - 60%。王婷的店铺今年退货率在 75% 以上,10 月退货率达 81.77%。
行业困境不仅是退货率高,还有闭店潮。今年以来,哈果 HACO(307 万粉丝)、sunnydand(274 万粉丝)等店铺歇业,郑百万小个子衣橱等店铺清仓。更有甚者,淘宝 “少女凯拉”(超 500 万粉丝)以低价吸引消费者下单后不发货,保证金被扣光,既不发货也不退款,还拖欠供应商货款。
今年双 11 不少商家经历淡季,“七叔女装供应链” 负责人认为与消费信心不足和消费者对网购失去新鲜感有关,线下批发市场拿货的人也减少。此外,运费险成为压力来源,消费者退货无物流成本,会冲动下单。有商家尝试关掉运费险,退货率虽有所下降,但消费者不满且店铺流量受影响,而且退货率上升还会增加运费险成本,大卖家每月支出可达几十万。
商家认为平台机制压缩了生存空间。平台促销活动增多,消费者为凑单下单后退款,拉高退货率。如 3 月淘宝众多活动,商家若全参加,活动天数达 24 天。同时,付费流量质量下滑,陈平发现支付同样投流费用,搜索流量占比下降,其他渠道流量占比增加,导致成交率降低,退货率增加又提高了流量成本。
包装物流与退货机制问题中高端女装商家包装成本高,退货率上升增加了成本。而且平台退款多为机器人操作,卖家申诉才会有客服介入,存在不合理之处,如卖家上传凭证期间平台快速完成退款,可能导致问题。
行业转折与应对建议多重因素下,不少卖家选择躺平。张可双 11 未投流,成交额大幅下降;陈平上半年亏损严重,选择 “躺平”,减少亏损。部分主播也转型带货其他品类。不过,也有人认为行业明年可能会好转,今年淘汰了质量差或打版的厂家,未来要更重视开发,满足消费者对风格和质量的要求。
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表示,女装退货率高受产品质量、尺码、货不对板等因素影响,增加商家运营成本,影响消费者体验。商家应把控质量、提供完善售后、加强与消费者沟通。消费者也建议卖家改进模特图展示方式,减少 P 图等操作,注重质量和版型。